光触媒的辉煌历程
光触媒的辉煌历程
光触媒作为新材料应用在中国已经有九年啦,最早是在 2003 年非典的时候用的,中国第一例光触媒灭活 SARS 病毒的实验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搞的,灭活率那是相当高。同时呢,在净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上,对甲醛、苯、苯系物、硫化物、氨化物有很明显的分解作用。下面咱们来看看光触媒的发展历史,跟着小编一起感受感受它的辉煌!
金属氧化物像二氧化钛、氧化锌因为“光氧化反应”被发现。
1950 年就开始研究光触媒。
1967 年有了本多藤岛效应。
1969 年把本多藤岛效应发表在“工业科学杂志”上。这是东京大学的本多氏和藤岛氏发现的,根据光电极反应,靠光可以把水分解成氧和氢。
1972 年在美国“自然”杂志发表的本田藤岛效应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,然后就开始用光触媒来分解有机物质,搞无害化研究。
1980 年越来越多的报纸和杂志报道“光触媒拯救世界危机”。
1990 年开始研究二氧化钛光触媒的实用性(藤岛研究所 TOTO)。
1994 年 TOTO 开发出光触媒抗菌和防污瓷砖,光触媒开始商业化。
1996 年开发出用了光触媒的太阳能帐篷,还拿来卖。
1999 年盛和工业利用光触媒的有机物分解效果搞出了空气净化器,佐贺县窖业实验所所长之濑博士拿到了专利。
1999 年因为纳米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,光触媒终于正式登上了国际研究的大舞台。
2001 年,光触媒产品全面进到家庭日常生活里,短短半年时间,迅速席卷欧美及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,成了家庭的主要消费品之一,还奇迹般地以年平均 4.6%的速度增长。光触媒在发达国家都成了老老少少都晓得的环保代名词。到了年末,还用到了美国空间站的空气净化里。
光触媒最早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,所以日本在光触媒的相关研究上最红火,应用技术最成熟,应用范围也最广。跟其他新东西一样,光触媒在日本也经历了发现、技术突破、产业化生产、大众认可、全面推广这五个阶段,整个过程花了 30 年。这里要特别说一哈,光触媒产品从大众认可到全面进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,日本用了一年多,欧美及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广用光触媒产品只用了短短半年,还用到了美国空间站的空气净化里。现在用光触媒产品已经成了发达国家家庭的主要消费品之一。比如说装修工程,如果没用光触媒来净化,都没人跟这样的装修公司签合同。光触媒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环保代名词。在日本,光触媒涂层用得蛮广泛。听说 2006 年东京大概有一万多座大厦用了光触媒涂层。
欧美的情况也差不多,光触媒用得很广泛,发展得蛮健康。他们研究的光触媒产品已经发展到各行各业,像光触媒灯具,只要能照到,就能有理想的杀菌、消毒、净化空气的效果。听说台湾 2003 年就掀起了光触媒的热潮,连总统府都用上了日本的光触媒产品。韩国有个研发的人说,在韩国的幼儿园、中小学因为普遍用了光触媒产品,感冒这些呼吸系统的病下降了 47%。
中国现在也在大力发展光触媒的路上走着,中国科学院这个权威的研究机构,不停地搞光触媒的研究和创新。
不知道润色后的内容是否符合您的需求,如果您还有其他要求,请随时告诉我。